“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在发展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要兼顾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9月1日上午,龙潭村社区教育学校组织辖区孩子走进了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

活动由龙潭街道龙潭村主任高锐给学生上的“开学第一课”拉开帷幕,高主任声情并茂的讲述到:“人类历史在不断地进步,我们青少年要多学习学问,驾驭更多本事,为祖国的进步出一份力。南京金箔博物馆作为当代世界首家金箔综合性博物馆,在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大家在参观中有所收获。”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互动,通过知识问答,明白了金箔的诸多用处,比如佛像贴金、食用、装饰、护肤、药用、绘画等,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习到了金箔的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金箔锻造的过程,家长朋友们拿出道具—橡皮泥,让大家通过按压、捶打等方式得到一张 “金箔”,让同学们了解慢工出细活的道理,告知孩子黄金变成金箔成型的话至少需要捶打两万五千次,才能打造出薄如蝉翼、光亮柔软、轻如鸿毛的金箔。小朋友们“千辛万苦”下得到的一张张“金箔”后纷纷比拼谁做的薄、谁做的大,通过激烈地角逐,选出了六名“金箔锻造小达人”,“我们才捶打几十下就累的不行,很难想象以前的工人要捶打上万次,得多辛苦”、“现在有机器了,我们也不能忘了这个工艺流程,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发明更好的机器,打造出更好的金箔”。。。。。。现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活动以参观中国南京金箔博物馆进入尾声。来到馆内,孩子们被馆内金灿灿的、丰富的藏品所吸引,驻足欣赏,小声议论。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大家观看了金箔锻造流程的模具,了解金箔锻造技艺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黄金配比,化金条,拍叶,做捻子,落金开子,坑火,克开子等,再经"千锤百炼"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金属薄片,通常厚度只有0.12微米。这场近距离的参观让大家对国家级非遗金箔制作技艺有了最直接的认识,学习到了金箔制作技艺、真金线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等多项传统工艺,感受了“由金到纸”的历程,更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韧。早在2006年,金箔锻造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通过这次的“寻访传统文化 感受非遗魅力”活动,目的为了培养孩子们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为同学们将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土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