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栖霞江中丽岛】善学促善治:村居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

时间:2024-05-29 14:58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也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525日上午,善学促善治:共建儿童友好幸福家合作项目启动暨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八卦洲街道七里村会议室举行栖霞区教育局局长倪天华栖霞区教育局副书记李斌、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葳薇、 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劳慧、栖霞区教育局职社科科长周飞 栖霞区教育局校家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主任朱琍琍、南京海博教育培训中心校长李志缤、八卦洲街道七里村党委书记田伟、栖霞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长、八卦洲街道中小幼校长、德育校长以及七里村小小村长”代表、亲子学堂志愿者村民代表们共同参加了活动。


开场致辞

八卦洲街道七里村党委书记田伟为本次活动作开场致辞。他表示当前村居基层工作有了更大的挑战性,老百姓对幸福的理解更加多元,希望在建设美好生活家园的同时也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教育局和街道的共同协助下,七里村能成为栖霞区第一个村居层面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作为负责人倍感荣幸,使命在肩,今后将努力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样态。

               

项目介绍

栖霞区教育局校家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主任朱琍琍做基地研究项目介绍。朱主任从行动目标、方式和举措三个维度阐释项目内涵,聚焦儿童表达、儿童发展、儿童保护、儿童优先、儿童陪伴、儿童成长六个方面明确了接下来的实践方向和内容。

 

沙龙研讨

八卦洲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长蒋丽云带领项目研究团队进行微型沙龙研讨。各家从不同视角,交流了对项目开展的认识和感受,从学校德育的拓展,到家庭教育的实践,再到社会治理的需要,达成了协同育人的教育共识,为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颁发聘书

              

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劳慧、栖霞区教育局职社科科长周飞共同为“学堂志愿者”聘书,志愿者们用知识与爱心,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日时光,他们是教育的守护者。

 里村党委书记田伟、党委副书记徐春雷共同为七里村“小小村长议事团”成员代表颁发聘书,这些年轻的力量即将开启他们独特的责任之旅。

“小小村长”议事团的成员代表和大家分享“七里香  幸福家”标识的研究过程,学习标识设计、寻找标识元素、设计创意标识及设计构思,展现独特风采。             

揭牌仪式

栖霞区教育局副书记李斌、八卦洲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葳薇共同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揭牌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落地实施

                      领导讲话

栖霞区教育局局长倪天华在讲话中强调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他指出新时代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家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协同育人项目是有需求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他希望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八卦洲街道七里村能建好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项目引领,落实各项举措,凝练有效经验。他表示在协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要做好三方面的研究:

1.做好学生“混龄式”托管的实践研究;

2.做好三方“互助式”协同的实践研究;

3.做好社会“公益式”支持的实践研究。

为青少年儿童成长营造友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幸福和谐的协同育人氛围。

                     亲子学堂讲座

活动中,栖霞区教育局家庭教育讲师吴海涛老师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学会智慧沟通,拥抱幸福生活》家庭教育讲座。吴老师围绕“万能沟通的5步法则——倾听、认同、赞美、分析、建议”和家长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交流,为家长们提供了实用的家庭教育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诙谐幽默的语言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家长,大家积极参与互动,深受启发。

8

精彩回顾:

                      周末课堂

启动仪式前期,周末课堂已经顺利开展活动,以退休教师、中小幼骨干教师、大学生、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周末课堂志愿者们用爱心与专业知识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给孩子们带来独特而高效的学习体验 



小小村长”议事团

小小村长”议事团成员们在八卦洲中心小学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七里段环洲路,调研村居环境整治、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设计村居文化标识,携手开展共创幸福家活动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担当与活力

栖霞区教育局与八卦洲街道七里村善学促善治:共建儿童友好幸福家”合作项目启动暨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的圆满完成,开启了校家社协同合作的全新篇章,预示着儿童们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未来发展之路。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之下,七里村的儿童必将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光彩,书写出辉煌篇章!

 八卦洲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撰稿:王晓荣

摄影:周  蕊

审稿:蒋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