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渐起,暑气开始慢慢消散,又到一年开学季。
恰逢白露节气,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篇章。参加栖霞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金陵明秀,人文栖霞”省级游学项目活动的亲子家庭如约而至,相聚在栖霞山下,开启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揭开栖霞山地质奥秘”。此次活动不仅为孩子们的新学期拉开了序幕,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教育与文化体验之旅。
栖霞山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宝库,拥有极为丰富的地质学内涵。不仅蕴藏着大量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还是许多地质学专业名称的发源地,因此被地质学界的专家们誉为“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地质学家,如李四光、朱森、刘祖彝、喻德渊等,都曾在此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工作。随着老师的指引,大家共同踏上了探索栖霞山地质奥秘的旅程。
第一阶段:地质科普小课堂
地球诞生距离今天有46亿年,从混沌初开到生命的繁衍,地球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周边的山上,有着哪些奇特的地质构造?
为什么生命力强大的三叶虫会从地球上消失?
我们常见的石头他们分属哪些类别?又有怎样的演化故事?
带着这些问题,大家首先走进栖霞山地质科普小课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随着老师的讲解,他们仿佛穿越了亿万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地球的诞生与演变。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地质知识,如今在栖霞山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化石中变得生动而具体。
第二阶段:探岩寻宝山中行
科普课堂让大家对栖霞山地质情况有了初浅的认知,接下来,带着满满的热情与浓浓的好奇,大家一起徒步向山间进发。现场地质老师向小同学们解读栖霞山特有的岩石种类,一起探索岩石的独特魅力。
Top1.观碑探秘
栖霞古寺前的明征君碑是为了纪念栖霞精舍的创始人明僧绍舍宅为寺的义举而立。碑文由唐高宗李治撰写,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洋洋洒洒的两千余字碑文介绍了栖霞寺的由来以及齐梁两代开凿千佛崖的历史。碑身是由距今2.8亿年代的化石所制,上面星星点点的“花朵”便是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明征君碑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尚能清晰可辨,不减当年光彩,令人惊叹。这块化石碑身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古生物和地质变迁的宝贵资料。
Top2.望泉品诗
穿过千佛岩,大家来到了品外泉边。老师为孩子们讲了茶圣陆羽在栖霞山亲试泉水的故事,讲了栖霞山泉与石的关系,随后孩子们在泉边一起品读咏泉古诗词,感受古人对栖霞山山水林泉的赞美之情。
Top3.拾遗忆史
接着向山上进军。走过春雨桥,大家到达了乾隆行宫遗址。对照着行宫建造平面示意图,观看着眼前残存的行宫遗迹,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更加感受到文物保护的价值意义。
Top4.勘凿化石
触摸历史,把地球的沧海桑田捧于掌心。课外研学,动手也很重要。到了大家最喜欢的环节了,孩子们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开岩石,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狼鳍鱼化石。当他们成功找到并还原出化石的那一刻,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兴奋与成就感。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
穿越亿万年时空的对话,一起做“地质守护者”。活动总结阶段,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一张特别的研学证书。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也带走了对大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心。栖霞山地质科考研学之旅,成为他们难忘而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夏翠霞供稿
2024年9月9日